恶得以董仲舒、卫绾之言,遽谓武帝,罢黜百家乎?……武帝以后,学者犹兼治诸子之学,使武帝时禁人攻习异端,则向、歆父子,何必校定诸书乎? 柳氏之说,正与《汉经学史》互相发明也。
四川威远县望集乡堰沟坝(现镇西镇红林村)人。大同一定,时局可解,人人享道德共和之幸福。
59岁的时候,刘沅因学问、教学、德行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列贤书之荐,……截取正选知县的殊荣。明心见性后,他明白人生如一段旅程,生不足为喜,死不足为尤。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耳。此等善言,原为浪费子弟而发,非为守财奴言也,不意其弟子中,素有守财思想者闻之,反乃加倍悭吝,刻薄佃人。说虚名则可,何功之有?祖父曰:尔言虽有理,世俗人人皆然。
四年之后,段正元明心见性,即奉师命下山四处云游,寻师访友,交谈学道悟道的心得体会。但是,后世儒者多失后天之法,只讲伦常,愚忠愚孝,固执不化,欲尽人而终不能合天。(67)有人问,佛教说空,老子说无,两者有何不同?朱熹回答说:空是兼有无之名。
荀子说:形、体、色、理,以目异。唯识宗主万法唯识、百法八识。构建了以天理概念、范畴为核心话题的理学哲学思维体系,开理学崇尚理性的新学风、新思维。《文源》认为无所见,便是无。
满身著衣,却道不曾挂一条丝(68)。尽管朱熹认为理与气相依不离,相分不杂,但从理上看,有是理,便有是气,但理是本(93)。
(80)人的本性具有认识能力,物之理即事物自身规则,是可以被认识的。原则的必然性,天地万物,多姿多彩,现象纷呈,在此之中有一种一而贯之的原理,在以其无形之手,指引着事物的发展变化,按一定的原理、原则运动,而不离一定的必然性轨道。(21)如果名分、身份相等,就无法统属了,权势相等就不能统一集中了,地位相等就谁也不能使用谁了,为名分等级次序辩护。王充曰:夫圣犹贤也,人之殊者谓之圣,则圣贤小大之称,非绝殊之名也。
《西铭》之作,意盖如此。(16)方为同聚,物谓物色群党共在一处,而与他物相分别。(54)《四十章》,《老子道德经注》下,《王弼集校释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0年,第110页。孔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不同,而皆自谓真孔墨。
后人曾对《西铭》逐句解释,而阐发理一分殊思想。言至道之为物也,不有而有,虽有不有,不无而无,虽无不无,有无不定,故言恍惚。
《说文》:有,不宜有也。(98)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卷1,王星贤点校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,第2页。
(87)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18,载《二程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1年,第195页。生以有为已分,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。(66)张载:《正蒙?乾称篇》,载《张载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8年,第66页。彼竭而我气势旺盛,所以能战胜。(20)《王制》,载《荀子简释》,北京:古籍出版社,1956年,第99页。或主理为形而上之道、生物之本,气为形而下之器、生物之具。
文惠君曰:‘嘻,善哉!技盖至此乎?(《庄子?养生主》)庖丁之刀已用了19年,所解牛有几千头,刀口与新磨刀一样锋利。(33)朱熹:《论语集注》卷2,载《朱子全书》第6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2年,第95-96页。
追究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?或从无而来,或从有而来,构成具有中国哲学特色有无相生的思维形式。(《韩非子?安危》)先王把法纪公布于竹帛,使后世遵守法纪。
太极生阴阳,理生气也。(《老子》第11章)也来自自身日常生活的经验。
(95)有此理,便有此气流行发育。后者是形而下者,是体现,表示前者的价值和功能。(《庄子?养生主》)技术之妙,游刃于空,体道之人,运至忘之妙智,游虚空之物境,境智相冥,至不一不异的境界。黑格尔认为有(纯有)只是一种直接的单纯存在,无(纯无)是自身的单纯同一。
《国语》载:靡笄之役,韩献子将斩人,郤献子驾,将救之。(83)《言语》,载《世说新语笺疏》卷上,北京:中华书局,2015年,第92页。
命是有一定必然性的,如死生有命。(73)《昭公元年》,载《春秋左传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1年,第1222页。
若无此理,便亦无天地,无人无物,都无该载了!(30)理是先天地、先人物,在天地之上的绝对存在者,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据。《吕氏春秋?离谓》载:故辨而不当理则伪,知而不当理则诈,诈伪之民,先王之所诛也。
《黄老帛书》载:审察名理冬(终)始,是胃(谓)厩(究)理。荀子讲:相地而衰政,理道之远近而致贡。人人若能讲仁爱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重民本、尚和合、求大同,社会、国家、世界就能成为真、善、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。有虚即气,虚不离气,气不离虚,无所始,无所终之妙也。
诸法各有自体,而分界又别,称法界。佛教无论在创宗立派、体系构建,还是在理论精密、思维创新等,都独占鳌头,特别在中国化过程中,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。
及在人,则又各自有一个理。理不患其不一,所难者分殊耳。
(47)又曰:‘民吾同胞,物吾与,由分之殊者,推其理之一耳。理不见于甲骨金文,甚至不见于《易经》《尚书》《论语》《老子》。